奥卡姆剃刀就是要不断剔除那些有更多假设的、繁芜的理论,保留那些简洁而优美的理论,从而实现科学上的大道至简核心价值观。
山上没有路,他们爬了近6个小时才到达山顶。在高原上,他连着一个月只能吃午餐肉、榨菜和用烧不开的水泡出来的方便面。
后来,刘嘉麒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生活条件也好了,母亲却不在了。他出生在辽宁省北镇市的山沟里,9岁那年,父亲便因病去世。火山爷爷的B站视频,大多是课题组里的年轻人帮他录的。他不服老:你们年轻人干的这些活儿,我差不多都能干,无非就是笨一点、慢一点。刘嘉麒还有一个比大学和研究所更大的讲台。
幸亏身后一位赶毛驴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一把拽住他的裤腿,才让他捡回一条命。如今,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越来越大,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主动向刘嘉麒请教或寻求合作。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该团队在利用FAST进行脉冲星搜寻时通过仔细处理数据发现一颗已知脉冲星B2111+46在原本以为的脉冲消零状态下仍然有零星暗弱且宽度很窄的脉冲,这样的脉冲被命名为矮脉冲。△脉冲星B2111+46的矮脉冲在脉冲宽度和辐射能量方面与正常脉冲明显区隔,成为脉冲星辐射的新形态。脉冲星感应电势不足导致放电火花和正负电子对的级联过程不能发生。脉冲星正常脉冲是在稳定加速大量带电粒子、产生大量雷暴粒子滴所辐射出来的,而矮脉冲则是由这颗濒临死亡的脉冲星在脆弱不稳定状态下形成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粒子滴所产生的。
其他磁层一些区域产生了等离子体淹没了脉冲星的感应电场区域等。脉冲星旋转时一般会周期性地辐射出射电信号。
然而,一些脉冲星经常会在某些周期中辐射完全熄灭,此现象被称为脉冲消零。脉冲星B2111+46相对比较年老,已经位于脉冲星的死亡谷,因此脉冲消零很可能是由于年老脉冲星感应电势和粒子加速能量不足引起的辐射不稳定。之后科研人员针对这颗星进行了2小时的验证观测,获取了一百多个矮脉冲,它们在脉冲强度和宽度的分布上与正常脉冲明显区隔,构成为一个独立的辐射族群。△FAST以超高的灵敏度解构脉冲星B2111+46每个周期的辐射,其中第237号脉冲是一个特别的矮脉冲。
作者:帅俊全 褚尔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8/18 11:44:1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辐射新形态——矮脉冲族群 北京时间8月18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领导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的新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成功探测并解析了一批脉冲星B2111+46磁层中零星雨滴般的微弱矮脉冲辐射,这种矮脉冲辐射族群是国际上其他射电望远镜难以观测的脉冲星辐射新形态,揭示了脉冲星辐射濒临熄灭时,其磁层结构基本不变的物理事实。由于脉冲星辐射熄灭后,完全没有辐射,磁层结构和物理特征很难被探测,因此脉冲消零产生的物理机制一直难以确定。该团队也在其他几颗脉冲星的脉冲消零状态中检测到了少量矮脉冲所以,学生们都称新体制的研究是一项打铁的活,反复锤炼成千上万次才可以通过。
他的团队也承继着这份理想与情怀,不断钻研奋进,首批6名成员之一的张宁就曾说过,我们团队每个人凭自己的才能走出去都能赚大钱,但因为师承刘老师的精神,这支队伍始终凝聚在刘老师周围,没有散。2021年9月,以刘永坦名字命名的哈工大永坦班迎来第一批27名00后本科新生。
新体制雷达的理论是全新的,要想验证它,在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可以借鉴的实验系统,需要全新的自主设计。1990年,刘永坦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11年,这项世界顶尖的雷达技术终于获得成功,刘永坦及其团队建成了中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投入了实际应用。经过预科一年的俄语学习,刘永坦进入本科,就读于电机系。作者:张奚若 陈治心 林意林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8/18 8:53:1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刘永坦:勇闯中国雷达无人区 ■ 张奚若 陈治心 林意林 刘永坦(1936年 ) 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72年,刘永坦作为插队结束返回哈工大的第一批人员,一回到学校立刻投入到脉冲压缩器的攻关中。1956年9月,刘永坦因成绩优异,作为预备师资被选送到清华大学进修。1953年9月起,刘永坦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并于1979年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他第一天走进实验室时,看到那些从未见过的尖端设备,心里百感交集。他把所有奖金平分给团队里的人。
可以说,不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刘永坦永远坚守初心,不改科技报国之志。当时的哈工大条件艰苦,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怀着对建设新中国的高度热情来到这里,这批开拓者就是哈工大的八百壮士。
作为核心技术的完成者,刘永坦被允许进入威尔士海边的雷达站(当时按规定外国留学生不准进入雷达站的核心部分)参与联试工作。大型新体制雷达站建成后,在威海站试验通过的项目,到这里运行测试时却失效了。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因为长期伏案工作,刘永坦腰间盘突出严重,医师给他按摩时劝道:你就应该安心养病,不要老想那些一个杆子又一个杆子(指雷达天线)的事情。1937年,不到一岁的刘永坦就随家人开始了逃难生涯。在两人的努力下,国防科工委高度赞赏并批准了研制机载单脉冲雷达项目,将该项目交由刘永坦负责,这是他第一次获得国家批准的科研项目。
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的张宁回忆道:没有电脑,手写了700多页报告稿纸,写废的纸摞起来有半米高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这次挫折不仅考验着项目带头人的毅力及知识储备,考验着团队的凝聚力和核心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验着每位团队成员的抗击打能力及素质。
▲耄耋之年的刘永坦(坐者)仍然带领团队做科研。中国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奠基人刘永坦始终将筑牢海防、稳固国家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始终践行着独立自主、奋斗创新的精神。
1991年12月,新体制雷达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刘永坦在实验室工作。
1965年,中国飞机机载雷达正在向单脉冲新型雷达转型,深知雷达在军事方面的重要作用,刘永坦立刻找到哈工大雷达专业主任崔汝豫详谈了自己关于新型雷达研制的想法。▲1980年4月,刘永坦参观英国伯明翰植物园。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东西逃不过坦先生的火眼金睛。经过上千次的实验、修改、再实验,8年后,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带领他的团队完成设备调试。
也许现在还有距离,但只要我们往前走,就一定行。1981年,刘永坦回国后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
中国终于具备了真正的海上监控能力。后来,项目引起了陈芳允院士等人的重视,1986年夏,国防科工委专家领导看完十一项关键性技术攻关报告后,终于决定立项。
于是,刘永坦与团队一起分析杂波的来源、特性,组建若干研究小组,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试验,终于解决了两大难题。在他看来,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障多远,而新体制雷达能扩大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